譚姓的來源和曆史(譚姓的來源和曆史人物)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譚姓的來源和曆史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譚姓的來源和曆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譚姓起源及變遷是怎樣的?
譚氏,發源於山東省濟南章丘市城子崖古譚國,卻長久以來稱盛於湖南及其四周各地,聲譽響亮,備受尊敬。
1、出自姒姓。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,堯派鯀治水,鯀采用堵的方法,結果失敗了。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。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,醒來後有了身孕,生下了禹。禹治水成功後,舜賜姒姓於禹。周初大封諸侯時,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(今山東省濟南章丘市西),爵位為子。譚國國勢一直不盛,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。到了春秋初期,齊桓公稱霸諸侯,於周莊王四年(公元前683年)吞並了譚國。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(今山東莒縣)。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,稱譚氏,史稱譚氏正宗,是為山東譚氏。另一說出自嬴姓,即黃帝之後皋陶有子伯益,為嬴姓。周朝時,伯益之後被封於譚國。公元前684年,譚為齊國所滅,譚子奔莒,子孫以國為氏。此說最為普遍,已為古史和民間譚氏家譜所佐證。2、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。據《萬姓統譜》的考證,巴南(今雲南、貴州一帶)六姓有譚氏,自稱盤古的後代,望出弘農,是為雲南、貴州譚氏。3、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。又據《萬姓統譜》所載。4、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,今分布於湖北及嶺南(泛指五嶺之南)大致相當今廣東、廣西大部分地區。5、秦末嬴姓一部分避難至巴,漢初改為秦,後發展至湖南、四川等地,部分演變為覃,後明末回巴部分為譚。
譚氏起源於山東。先秦時期,譚姓主要活動於山東和河南地區。漢代巴南(今川東、鄂西南部)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。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,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。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,後因戰亂、自然災害、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,向各地遷徙。漢代時,譚氏已分布於河南、山西等地。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,唐末時遷入江西。唐、宋時期,譚姓第一大省為湖南。其次分布於廣東、江西、四川、山東、河北、湖北。明、清以來仍以湖南為中心,形成了湘粵川贛鄂渝譚姓大聚集區。北方則形成了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中心的譚姓群。五代時,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。他提出要“均其食”,幻想一種“無親、無疏、無愛、無惡”的“太和”社會。宋代起,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,分布地更廣,集中於江南地區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亳州及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大約從清代開始,閩、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,僑民於新加坡等國。當代,譚姓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(37.8%),四川(重慶)(14%),廣東(8.7%),湖北(6%),山東(4.8%),遼寧(4.7%)。在國外,則由東南轉向為美洲、歐洲和大洋洲。譚氏自春秋立姓開族,在2700年的曆史變革中,已遍全國各地,現為當代第65位大姓。
貴州省鎮遠府一支譚姓又從何處遷徙而來?
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。據《萬姓統譜》的考證,巴南(今雲南、貴州一帶)六姓有譚氏,自稱盤古的後代,望出弘農,是為雲南、貴州譚氏。
我想應該是這樣吧~
誰知道譚姓的來曆?
一、姓氏源流
譚姓來源有三:
1、出自姒姓。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,堯派鯀治水,鯀采用堵的方法,結果失敗了。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。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,醒來後有了身孕,生下了禹。禹治水成功後,舜賜姒姓於禹。周初大封諸侯時,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(今山東省章丘縣西),爵位為子。譚國國勢一直不盛,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。到了春秋初期,齊桓公稱霸諸侯,於周莊王四年(公元前683年)吞並了譚國。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(今山東莒縣)。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,稱譚氏,史稱譚氏正宗,是為山東譚氏。
2、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。據《萬姓統譜》的考證,巴南(今雲南、貴州一帶)六姓有譚氏,自稱盤古的後代,望出弘農,是為雲南、貴州譚氏。
3、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。又據《萬姓統譜》所載,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,今嶺南(泛指五嶺之南,大致相當今廣廣西大部分地區。
二、遷徙分布譚氏起源於山東。漢代巴南(今川東、鄂西南部)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。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,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。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,後因戰亂、自然災害、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,向各地遷徙。漢代時,譚氏已分布於河南、山西等地。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,唐末時遷入江西。五代時,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。他提出要“均其食”,幻想一種“無親、無疏、無愛、無惡”的“太和”社會。從宋代起,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,分布地更廣,集中於江南地區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及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大約從清代開始,閩、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,僑民於新加坡等國。
三、郡望堂號
【堂號】“善斷堂”:唐憲宗時候,譚忠為燕的牙將,受燕的派遣出使魏。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。魏牧田季安要興兵,譚忠說:“不可!如果興兵,就是對抗朝廷,魏的罪就大了。”季安采納了他的話,按兵不動。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,連克趙城饒陽、束鹿。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,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。另外還有“濟南”、“弘農”等堂號。
濟陽郡: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,治所在洛陽。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、山東東明南境。
齊郡: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,治所在臨淄(今屬淄博市)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、廣饒、臨朐等縣地。
弘農郡:西漢元鼎四年(公元前113年)置郡。置所在弘農(今河南靈寶北)。相當於今河南以南,宜陽以西的洛、伊、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、杜川河上遊、丹江流域。
四、家乘譜牒
江蘇:武進毗陵缸巷譚氏宗譜
浙江:蕭山蕭邑譚氏宗譜十二卷、嘉興譚氏宗譜十卷、嘉興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
湖北:新洲譚氏宗譜四卷
江西:南豐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
湖南:長沙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、寧鄉譚氏族譜十卷、寧鄉譚氏家譜二十五卷、攸縣澤田譚氏七修族譜二十二部、茶陵譚氏續修支譜六卷、湘潭湘西譚氏六升堂支譜十六卷、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一卷首一卷、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五卷、湘潭中湘段西塘譚氏續修支譜六卷、湘潭譚氏家譜十六卷、湘潭澗子塘譚氏七修族譜十六卷、湘潭中湘譚氏續修族譜七卷、湘潭青山譚氏五修族譜三十二卷、湘鄉湘西七星橋譚氏族譜七卷首四卷、湘潭湘西譚氏四修族譜十卷、湘鄉田樂堂譚氏族譜(卷數不清)
地區不明:望仙譚氏宗譜(卷數不清)、譚氏族譜不分卷、仁源譚氏續修支譜不分卷、富溪譚氏族譜殘不分卷、天河譚萬莊長房係譜不分卷
五、曆史名人
譚嗣同(1865-1898):改良派政治家、思想家,湖南瀏陽人,其父為巡撫。他曾遊曆西北、東南各省。甲午戰爭後,憤中國積弱不堪,在瀏陽倡立學社。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,在南京候缺,著《仁學》成稿。1897年,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、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,籌辦內河輪船、開礦、修鐵路等新政。次年又倡設南學會,辦《湘報》,宣傳變法。八月以徐致靖薦,被征入京,任四品銜軍機章京,參與戊戌變法。九月政變發生,與林旭、楊銳、劉光第、楊深秀、康廣仁等同時遇害,史稱“戊戌六君子”。著作編入《譚嗣同全集》。
譚紹光:太平天國慕王,廣西桂平人,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,英勇善戰,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,被封為慕王。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,打敗英法聯軍、華爾洋槍隊,後又轉戰太倉、昆山,屢創敵軍。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。
譚綸:明代抗倭名將,江西宜黃人,嘉靖進士,初任台州(今浙江臨海)製服,練兵抗倭。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巡撫福建,率戚繼光、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。隆慶元年(1567年)總督薊遼,與戚繼光訓練部隊,加強北方防務。他官至兵部尚書,太子太保,主持兵事三十餘年,與戚繼光共事齊名,號稱“譚戚”。
譚元春:文學家,湖廣竟陵(今湖北天門)人,與鍾惺同為“竟陵派”創始者。論文強調性靈,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。主有《譚有夏合集》。
譚夫吾:戰國時期人物,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。
參考資料:
?BlogID=38095&PostID=1007703&idWriter=0&Key=0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评论留言